2016年9月18日星期日

不逝天心閣

要不是文化名勝,我實在不想觸動這根傷感的神經。
悠悠歷史長河,老祖宗的東西能留下來一點點,那都是僥倖。
1924年,國民政府湖南當局美曰修環城馬路,把西漢高祖五年(西元前202年)長沙王吳芮所築的8.5公里長、九座城門的長沙古城牆大部拆毀,藉留古城制高點龍伏山巔上一段250餘米殘垣,因為上有天心閣。
1938年11月13日晨,由起蔣介石“長沙如失陷,務將全城焚毀,望事前密妥準備,勿誤”的“文”碼密電,是長沙古城在“抗擊日軍、不資敵用”的幌子下被人為縱火,“赤帝”肆虐五周3萬人喪生,5。6萬棟房屋燒盡,天心閣惟存樓基和一對石獅子“長哭”不起。
天心閣始建於明代,傳原名為“天星閣”。源於其地對應天象星宿,供奉文昌帝君與奎星。原建天心、文昌二閣,“以振其勢”,後省“文昌”存“天心”也。考其詳造日月無據,最早見於明末俞儀《天心閣眺望》詩:
樓高渾似踏虛空,四面雲山屏障同。
指點潭州好風景,萬家燈火圖畫中。
根據《善化(今長沙)縣誌》記載,俞儀(西元1598-1643年),字兼,號麓門,明末善化(今長沙)人,邑稟生,明京帶指揮使一鱗之裔孫。崇禎十六年(1643年)十月,俞儀受命領軍至瀏陽抗擊張獻忠義軍身亡。天心閣依此推據,應在崇禎年間或更早建造。
至於為什麼冠名“天心閣”,有人雲:閣名引《尚書》“鹹有一德,克享天心”。其後,文人墨客則雲集唱婉:“極城南之盛慨萃於斯閣”、“瀟湘古閣,秦漢名城”,尤其是明代李東陽的一副題聯“水陸洲洲系舟,舟動洲不動:天心閣閣棲鴿,鴿飛閣不飛”動靜結合,意境深遠。而另一清朝詩人李紹雋的《秋日登天心閣遠眺》更將天心閣的風物宜量之美描寫的淋漓盡致:
城南聳高閣,直與丹霄薄。
插頂上天門,捫看星斗落。
今我一登臨,極目真寥廓。
物色卷橫空,煙霞飛漠漠。
湘水做帶環,麓屏為扃玥。
遠浦送帆來,晴嵐凝翠幕。
雁字寫長天,漁叟沿江泊。
塔峰指顧間,萬戶依樓腳。
舉目白雲低,風動響鈴鐸。
勝跡昭今日,縱筆搖山嶽。